English

动物行为图书热销中

1999-02-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呼延华 我有话说

迄今为止,发行量有7万册之多的《野兽之美》,是出版仅两年取得的市场成果,这个成果恐怕连出版者自己在刊行之初也没有想到。令我们的很多出版人大跌眼镜的是,由《野兽之美》引发的关于动物行为、动物意识、动物生活、动物与人的依赖关系的图书的连锁出版策划,竟然成为九十年代末出版领域一大重要现象,《一只狗的生活意见》、《鹿之民》、《与狼共度》、《狗的秘密生活》、《被捕杀的困鲸》、《昆虫的故事》、《昆虫记》、《漫长的路:1980—1997在大熊猫中间》、《最后的熊猫》、《沙狼》、《遥远的虎啸》、《狗的家世》、《不愿做宠物的狗》、《走进非洲》等,组成了一个不大也不小的出版阵势。《狗的秘密生活》的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李春林对这类关涉动物行为的图书在未来几年的前景给出的基本判断是:这类书具有开放的市场前景,它是在目前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中生长起来的一种人文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开化进程,这类图书逐渐引起我国读者的浓厚兴趣,将会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已经出版的有关动物行为分析的图书中,J·H法布尔[法]的《昆虫记》是较早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的。这部书的中文版(节选本)在1992年刚已出世即招致广泛好评,行销5年之后由作家出版社1997年12月再度出版的修订版,仍然具有良好的市场效果,2年之内发行达数万册;先于作家版于1997年6月开始印行的《昆虫记》的另外一个节选本《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颇受读者青睐,当年12月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因其节选内容更符合中国读者的兴趣所在,加以低廉的定价(9.60元),至今已销出近3万册。这两本法布尔《昆虫记》(节选本)的中文版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至少可以提醒我们两个问题:一是作为昆虫学家和作家的法布尔用近20年时间写就的这部分析昆虫生活的作品,其法文版10卷,近二百万字,1889年就已写成的作品,经典性已得到了历史的确认,中国出版界为何不翻译出版完整的全译本?这无论从积累版本的角度还是从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角度,出版全译本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从读者的反馈看,其市场的前景也比较的一目了然;二是在中国搞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学家也不在少数,我国又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家不在“法布尔精神”的策励下,也弄本文笔如《昆虫记》一般朴素真实的“狗记”、“猫记”一类的作品,给我们的读者瞧瞧?“法布尔精神”已经烛照了我们一个世纪了,我们如果还只是弄本只有自己或圈内人才能读的作品,未免也太不把自己从事的研究当回事了,因为你不把你所从事的研究和研究的对象展示给大众看,你可能永远得不到大众的尊重。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朴素。

热销中的动物图书,“狗书”最为抢眼。《一只狗的生活意见》(新世界出版社)、《狗的秘密生活》(光明日报出版社)、《不愿做宠物的狗》(北岳文艺出版社)、《狗的家世》(中国和平出版社)四本图书极尽风光,每种印数均在万种以上,据一些大型书店如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的销售统计,目前此类图书的总体销售状况都是上上等。说来也怪,对动物的宠爱,尤其是对狗的宠爱,其实是西方人的时尚;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在中国人眼里,狗历来属难登大雅之堂之辈,说起狗,国人往往有“落水狗”、“叭儿狗”的狗卑怯观念。中国的“爱狗族”并不庞大,这类“狗书”的畅销提醒我们,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中国民众,渴望了解动物尤其是与人最为亲近的狗的内在世界,了解狗的生活的一些以前不为我们所注意的行为的内在依据,成为一种兴趣或与自然亲近的一种路径。如《狗的秘密生活》的策划者野夫所说:“《狗的秘密生活》所打开的一扇门后,深藏了太多的知识和哲思;我仿佛看见另一个沉默的族类,如影随形地追随着人类的脚步,用他们特有的原始而丰富的肢体语言,书写着它们密不告人的史诗,当某天假设人类真正能够读懂它们的全部内心时,那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另外关于“狗书”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狗书”的出版在国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出版门类。记者在因特网上的最大书店——亚玛逊书店——键入关键词“dog”的时候,竟然发现有4千多本“狗书”正在销售中。可见国外的“狗书”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在引进版权的时候,只要学会选择,肯定会有满意的作品进入您的视野。

有关动物的图书,国内作者撰著的不是很多,目前正在旺销的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漫长的路:1980—1997在大熊猫中间》,这是北大教授潘文石先生历经17年的野外科学考察,揭示国宝大熊猫奇特生活方式和神秘社会结构的日记体科学报告,关于此书及作者,本报1999年1月13日10版已有详细介绍,不再赘述。另外两本尚未引起读者重视、但又极为优秀的作品是环境文学作家郭雪波的《沙狼》(农村读物出版社)和李青松的《遥远的虎啸》(中国和平出版社),这两部作品在探讨和介绍动物行为和动物生活方式方面的独到之处是,极其理性化地写出了人性和兽性的某些共通之处,使我们掩卷之后得到的思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尽管这两本作品在观察动物的细微之处与国外作品不能相比,但作家们以中国人对待自然、对待动物特有的敏感与和气,写出了许多西方作家力不能及的一面。这两本作品为国内读者的忽略,除了因为某些读者对国内作者在把握这类题材上缺乏信心外,出版者在这两本图书的宣传介绍上力度不够也有关系。其实郭雪波的中篇小说《沙狐》也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样获得过台湾联合报大奖,但命运却截然不同,其间种种,耐人寻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